本网讯(通讯员 付吉喜 刘泰然)10 月 18 日,学院 24 级从文班全体同学在院长瞿建慧以及刘泰然、何小平、陈文敏、四位老师的带领下,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浦市 “聚焦式” 调研活动,以建筑为笺、历史为墨、民俗为韵,解码地域文化的深层密码。
浦市的明清古建筑群堪称活态的历史教科书。204 处砖木结构的老宅,融合了江西、山西建筑风格与本地少数民族特色,形成了独特的商贸街区与民居格局。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,探访了吉家大院、李家祠堂、万寿宫等 13 处文物点。高十余丈的封火墙、寓意吉祥的门额雕刻、融合神话纹样的窗花,尤其是吉家大院 “三井三堂十二房” 的精巧布局,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古人应对多雨气候的智慧,以及藏在建筑细节里的人文底蕴。

这座古镇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文化气息。这里是屈原流放挥毫的灵感之地,《九歌》《涉江》的千古绝唱在此诞生;南宋年间谭子兴移镇开发,奠定了其商贸大埠的地位;金庸武侠世界里的蓝凤凰、狄云等经典角色,皆与这片土地渊源深厚;更重要的是,它是沈从文《湘行散记》《泸溪・浦市・箱子岩》等作品的素材宝库。行走其间,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,与文人侠客隔空对话,深刻理解了地域历史对文学创作的滋养。

调研的高潮在万寿宫的辰河高腔表演中到来。陈宏满、尚文敏两位老师身着艳丽戏服、头戴精致盔头,高亢婉转的唱腔一响起便征服了全场。表演结束后,陈宏满先生还近距离传授 “真假声转换” 技巧,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。此外,傩戏面具的神秘、鳌山灯的璀璨、苗族挑花的精巧,都让大家沉浸式体验了传统民俗的鲜活生命力,也对非遗传承现状有了更真切的认知。

(图为调研现场)
两天的高强度调研虽已落幕,但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然生根。同学们不仅在实地走访中深化了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理解,更在与历史建筑、传统民俗的对话中,坚定了守护地域文化的信念。未来,这群走出课堂的青年学子,必将以专业素养与满腔热忱,成为地域文化的研究者、传播者与守护者,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!
初审:刘佳 汪雅楠 刘翌冉
复审:刘泰然 彭俊
终审:杨帆